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承办单位
三、项目法人代表
四、项目技术负责人
五、项目主管单位
六、项目地址
七、项目建设目标
建设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以科学技术作支撑,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发展高产、高效、低耗、无污染无公害的花果蔬菜、畜禽产品。加大科技支农力度,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创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坚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结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使之成为集农业综合开发、生产经营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园。
第二节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
第三节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
第四节 可行性研究范围
第五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图表 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六节 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
1、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是现代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在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的基础上达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市场提供无公害农副产品,是符合当前国家和我省农业产业政策的。
2、项目区环境条件好、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土地资源丰富,可充分发展多种农业项目。本项目从现代农业生态示范考虑各子项目的综合开发利用,使项目总体上产生良性循环,变废为宝,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护了环境,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第二章 项目的必要性与市场分析
第一节 项目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既是保证农业持续、稳妥、健康发展和保证我国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2010年国家远景目标纲要再一次强调“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在2000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作了整体部署,确定农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增加农业投入,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口资源、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共进,形成良性循环,建设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热潮。从单纯的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追求产量的增长转向追求综合效益的提高。全球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普遍关注安全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有机食品为特征的现代生态农业应运而生,未来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食品安全问题却成了我国农产品的“瓶颈”,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开发无公害绿色食品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科学的农业生态模式,选择科技含量高的优良品种,生产无公害的粮食、果蔬、畜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已成当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的基础上达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项目选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农民素质较高,有一定畜禽养殖基础,交通便利的地区,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是符合我省农业产业政策的。
第二节 市场分析
随着人类跨入21世纪,对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由感性认识转到了理性认识,人们从单纯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追求产量的增长转向追求综合效益的提高。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有机食品为特征的生态农业应运而生,并呈方兴未艾之势。生态农业代表了21世纪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合理安排农村产业结构,选择科技含量高的优良品种,采用绿色种养技术,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将有广阔的市场。本项目市场潜力巨大。
第三章 建设场地选择和建设规模
第一节 建设场地
第二节 建设规模和生产方案
一、建设规模
二、建设内容
三、产品方案
第四章 总图布置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生态农业模式生产为主的原则,在充分发挥生态农业生产、示范、推广、应用等方面作用的同时开发农业科普教育,使之成为人们进一步了解现代高科技农业知识、认识自然、加强环保意识的理想场所。示范园的建设,将改善城乡结合部的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绿化率,构筑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使之成为全省生态农业的样板基地之一。
第一节 总图布置
利用已经按城市总体规划开始实施的生态农业计划扩展生态农业模式的总体布置,分为三个生产示范区,形成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1、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在地势较平坦处建设蔬菜大棚、玻璃温室及附属设施,配套现代化喷灌系统。
2、生态果园生产基地
在果园内曲径小路和假山安排休息亭等风景小品,设置果园服务的附属设施。利用地形规划种植品种,使春、夏、秋都有果花观赏、果实采摘,利用部分果树间隔地间种中草药、绿肥,既有原始山村风格,又可按生态要求还原自然。
3、绿色养殖示范基地
发展良种猪仔的繁育、良种商品猪为主的综合利用,设猪-沼-果-蔬生态模式,利用处理后猪粪便喂鸡,使鸡群可在果林中活动,产生的鸡粪又可以肥果林。
第二节 土建工程
图表 2:道路系统表
第五章 高新技术内容和技术流程
第一节 主要高新示范高科技技术
本项目采用生态农业模式,利用高新农业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为无公害大棚蔬菜和周边农民提供优质种苗,也可作为科研基地。
一、主要生态农业模式
1、物质分级多层利用模式,建设微生物菌肥生产系统,设置集中沼气池,集中收集人畜、农作物废料、垃圾土堆发酵或沼池发酵,生产微生物肥料,用于无公害和有机蔬菜生产。同时解决了养殖业粪便污染问题,形成“畜—沼—菜”、“畜—沼—果”为主的结构优化模式实现物质能源多层次利用。
2、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防治模式,依托科研院校的技术力量建设生物防治体系,创造天敌生存环境。
3、生态农业种养结合技术
本项目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绿色蔬菜基地和生态果园,均按高标准建设。生态果园的建设,首先营造防护林,根据不同的坡度,做好水土保持工程,建园的同时要规划好道路,节水排灌设施及绿肥饲料基地。建年产1000头的养猪场,果树行间种经济作物(如:中草药、花生、大豆、绿肥等),建立果——猪——沼——菜等的生态模式。
4、生态旅游模式。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建设生态农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项目各基地采用生态模式,为以上生态模式的综合运用,在依托生态农业科学技术、生产手段和科学管理的同时,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生态农业体系。
二、高新技术内容
第二节 生产技术流程
第六章 生态环境保护及综合利用
第一节 生态环境改善及综合利用
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依托建设地点的资源优势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园。针对当地农业结构选择在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建设连片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进行合理规划,推广先进的生态技术,实现良性生态循环,并且建立综合养殖示范基地,进行科学养殖,形成良性食物链。果蔬下脚料、生活垃圾、部分猪栏粪用于沼气池,产生能源供应养猪和生活燃料。部分猪粪、鸡粪经过发酵处理后,以及沼渣可作果园、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肥料。建设生态果园生产基地有利于改善整个示范园的生态环境,营造出一个优雅、清新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环境保护
本项目为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项目建成后基本上无污染,采用覆盖技术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土壤,提高土地的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猪、鸡等畜禽的粪便和垫草及生活废水等。粪便、垫草等可经过沼气池和土堆发酵处理后综合利用,沼渣可用于基肥,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变废为宝;生活废水量很少,生活排污有化粪池沼气池处理,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可收集市郊的畜禽粪便、垫草处理后作为农家肥料。对保持市郊的环境卫生、生态环境均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节 环境评价
本项目贯彻生态农业综合开发与环境整治相结合的建设方针,所采取技术措施均为无公害和对环境基本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的先进生物工程技术,可保证示范区和辐射区的生态环境系统进入良性循环。本项目在建生态农业示范园过程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源与污染物,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和要求。园区界种植防护林,可保证不受外界环境污染影响。
第七章 节能
第一节 设计依据
第二节 节能措施
第八章 安全生产、劳动保护与卫生防疫
第一节 安全生产、劳动保护
1、项目实施运行中,要保证所需原料无毒无害,且对生产人员不产生危害。
2、车辆和工作人员进入养殖场内,要进行消毒后方可进入岗位。
3、湖里水质要求要得到保证,不能随意把垃圾、未经处理的粪水排入湖内,造成湖域污染。
4、果园及无公害蔬菜等生产基地均需使用无公害的有机肥料,不降解后的生物肥料不能使用,不能对土壤水及大气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节 卫生防疫
第九章 项目的组织管理和
第一节 项目组织管理
第二节 项目的运行管理机制
项目实行“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由参与投资的菜农直接与项目办签订工程投资、投劳和利益分享合同,严格按合同管好用好项目设施和有关设备,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劳动定员
第十章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一节 投资估算的依据
第二节 编制依据
第三节 投资估算
第四节 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797.54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计委500万元,自筹297.54万元。
第五节 工程招标方案
图表 4:招标基本情况表
第十二章 财务评价
第一节 财务评价的依据
第二节 财务评价基础数据
一、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案
项目完工后,无公害蔬菜基地1000亩,年产无公害有机蔬菜250万斤;生态果园500亩,年产各类水果100万斤;绿色养殖示范基地500亩,年产良种猪仔出栏1200头,年产良种商品猪出栏1000头,年产良种鸡10000羽;经济间种作物年收入10万元;旅游收入5万元/年。
二、实施进度
三、工资及福利费估算
本项目劳动动员为50人,技术农工105人,计算期内人均工资及福利费按每月1000元估算,全年工资及福利费为186万元。
第三节 财务评价
一、产品成本估算
二、年销售收入和年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
三、利润总额及分配
四、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五、不确定性分析
第十三章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
第一节 社会效益评价
1、技术贡献
通过本项目的带动可以对区域及至全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可以起到优化调整的作用。
2、项目的综合社会效益
本项目建成后,每年上交税收36.32万元,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以示范作用辐射周边地区,促进该区域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生态效益评价
完整版附件请点击下载:江西省某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