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论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广东某打造世界客都文化品牌项目
项目性质
新建
项目投资总额
第一期300万元
建设周期
12个月。
第一个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10月;
第二个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
……
(二)项目愿景
二、项目背景
(一)政策背景
在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任务与三大文明并列,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出。“和谐社会”这一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成为中国着力推行的建设目标。此外,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拥有“小康”梦想。《诗经》中“民亦劳止,讫可小康。”孔子曰:以天下为家,政教修明,人民康乐,故谓之小康。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在治国理念上显示了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1、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指出,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鼓励各地积极发展依托文化遗产的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特色文化服务,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活动品牌。推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字资源开发利用,提升中华文明展示水平和传播能力。鼓励对工业遗产、文化景观、考古遗址公园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深入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依法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推动文化遗产教育与国民教育紧密结合。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纲要中提出要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其中提到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
……
(二)文化背景
1、梅州客家文化
梅州,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而以梅州的客家人在长期艰苦奋斗中磨砺而成的客家精神,闻名遐迩。郭沫若将梅州誉为“文物由来第一流”。梅州文化,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晶。在梅州众多的历史名人和文化遗址中,有历史名人宋湘、丘逢甲、丁日昌、黄遵宪,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及革命老前辈李坚真、著名侨领曾宪梓、田家炳,等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梅州孕育出545位将军、29位两院院士、228位梅州籍大学校长。在他们身上,浓缩着“客家精神”,代表着客家民系的主流人格。
梅州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是客家历史文化遗产最丰富的聚集地。文化积淀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留下了具有浓厚教育、文化色彩的名人故居。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黄遵宪故居,清代著名革新派诗人、书法家、曾被嘉庆皇帝誉为“广东第一才子”的宋湘故居,清末爱国革新政治家、洋务活动家、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的丁日昌故居,近代著名教育家、诗人、爱国志士丘逢甲故居;清末著名外交家、维新思想家何如璋故居,当代客家最优秀人物叶剑英元帅故居等,名闻遐迩。据全市古民居普查的不完全统计,我市现遗存的各类较完整的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旧居)约500余处。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将中原文化与南方本土文化融汇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带有本土传统特色的地方性文化。
在人类学视野下,客家学正日益成为一门显学。21世纪学术界对客家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主要包括了客家渊源、客家移民、客家方言、民俗文化、客家名人、客家妇女、客家史、客家方言学、客家家族文化、客家文艺、客家风俗、礼仪文化、客家宗教文化禁忌文化、客家华侨文化、客家教育文化等。
梅州被称为“世界客都”,素有“文化之乡”之美称。今天的梅州,正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积极与教育现代化接轨,努力再创崭新的“文化之乡”。
……
(三)产业背景
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所传承的中华文化价值,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之根基,是维系民族精神命脉之源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因为如此,迈入21世纪以后人们在理念上和行动上都表现出对于接续国学这一文脉的重视,“国学热”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
(四)企业背景
三、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是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客家文化的整合和发展之必要
(二)项目建设是保护梅州遗存唯一古书院之必要
(三)项目的建设,作为客家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的一个切入点,带动周边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项目建设有利于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秀品质得到传承并在新的历史时代得到深化和发展
客家民性中,历来有族群团结、热心公益、重社稷兴衰、重后代教育、重文化传承的特性。在传承“崇文重教”的客家精神的过程中,产生了新老两代“客商”领袖群体。这两代“客商”领袖群体不管是在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运动,还是在倾力兴教服务家乡的群众运动,“客商”领袖都起到非常重要的领导带动作用。从上个世纪的张弼士、姚德胜、张耀轩、张榕轩、丘燮亭、谢枢泗、戴欣然(名春荣,原籍广东大埔永兴36岁时已是成功商人)等,到今天以田家炳、曾宪梓、朱的为代表的新一代“客商”领袖已经形成。同时,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还涌现了梁亮胜、刘宇新、邹锡昌、何桥生、罗新权、曾沐彬、张庆华、黄华、古欣粦、何晋昊、陈绍常等一批优秀“客商”代表。他们见贤思齐,一直坚持不懈的为“文化之乡”的奠基工程做贡献。从幼儿园到大学,再到现在的国学院,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客家人全方位的支持家乡和祖国的教育事业,使“客商”的教育情节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更为全面的传承和深化。
同时,国学院的成立,作为讲学和交流的平台,在加强“客二代”、“客三代”等华裔新生代的联谊和沟通,增强华裔新生代对祖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方面,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项目规划方案
(一)项目整体定位
(二)项目发展目标
(三)项目内容设计
(四)国学院概况
(五)项目建设规划(第一期)
(六)项目投资与经济效益估算
(七)项目现阶段进展
(八)项目各阶段工作计划
五、项目效益分析
(一)引进企业投资,减少政府财政开支
每年书院的维护修缮管理、工作人员工资福利支出对于政府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本项目拟采用政府主管、企业投资、专业团队管理的运营模式,本项目的建设投资全部依赖于民营资本,项目运营委托专业管理机构,保证项目公益性,建设地方公益工程项目,即不使用政府资本,并且创造相关收益!
(二)项目建设有力促进梅州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三)促进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四)客家文化传播作用
(五)国学院的兴办为整个社会形成重视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六)国学院的兴办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六、结束语
完整版附件请点击下载:广东某打造世界客都文化品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长案例.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