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昨日为保税区转型升级问诊把脉,新加坡裕廊顾问公司编制的《珠海保税区(跨境区)产业升级研究报告》建议,依托港珠澳大桥、高栏港、珠海机场这三条国际贸易通道,建立“海陆空”三路结合的保税体系,近中期努力打造综合保税区体系。
本报讯 记者张晓红
涂静报道:为贯彻落实珠海“一年树形象、三年大发展、五年成规模、到2020年建成全国一流保税区”发展目标,昨天,珠海保税区(珠澳跨境区)产业规划论
证会在我市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中国社科院等十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场为保税区转型升级问诊把脉。副市长王庆利参加了论 证会。
会上由新加坡裕廊顾问公司编制的《珠海保税区(跨境区)产业升级研究报告》初步研究成果首次亮相。该研究报告提出未来发展定位:珠海保税区要“打造集国际
贸易展示平台、区域物流枢纽、保税加工基地和保税商住基地为一体的综合型保税新城”,珠澳跨境区要打造成“服务于澳门的集高端物流、高端消费品贸易与展销
和保税商务为一体的特色园区”。
这份研究报告建议,依托港珠澳大桥、珠海高栏港、珠海机场这三条国际贸易大通道,发挥保税的政策功能,建立“海陆空”三路结合的珠海保税经济体系,近中期努力打造珠海市综合保税区体系。
参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设计及论证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建议,借鉴上海自贸区,珠海保税区要逐步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
举,特别需要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此外珠海毗邻港澳,保税区如何去和港澳对接是一个很大很重要的课题。为此,珠海保税区未来的定
位要逐步提升服务业的概念,关键做好服务业方面的开放实验。
珠海保税区1999年10月封关运作,是全国13个保税区之一,也是珠江口西岸唯一的一个保税区。从2009年开始,保税区不再引入工业项目,而是引导出
口加工性企业转型,同时引进现代服务项目落地,逐渐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珠澳跨境区于200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占地面积0.4平方公里。
2006年12月8日珠澳跨境区正式运行,也是全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跨境区。
目前在两个园区注册的企业有650多家,吸引了航空维修与培训、精密加工、电子元器件制造、医药及医疗器械生产、现代物流等产业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