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群集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分工的升级,正规融资创新成为群集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北京市再生资源产业群集融资信用联合体的案例,分析了运用信用合作组织开展中小企业群集融资创新的可行性及其特征。
从世界范围看,当前各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都呈现出明显的群集化趋势。在这些群集区域内,除少数大型核心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围绕某种产品形成分工网络,彼此间的关联度随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加强。众所周知,融资服务难问题始终是制约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但同传统中小企业相比,群集内的中小企业融资具有不同的特征。
现有的研究表明,在当前我国金融抑制严重的条件下,群集内中小企业表现出如此强劲的生命力,背后必有金融的巨大推动力。群集内中小企业具有融资创新优势已得到大量学者的证实。
但是,目前学术界对群集中小企业融资优势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非正规金融方面,认为群集范围内以亲缘、乡缘、地缘为信用基础,促进了群集非正规融资创新市场的发展。而在国家正规金融供给不足的条件下,非正规金融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有力地推动了群集内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
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分工的不断细化,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网络效应逐渐显现,相互之间的关系由以亲缘地缘为主向以产业分工合作为基础演变,小范围、低频次的交易扩展为大范围、密集的交易。
市场的深化与非正式社交网络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相互抵触,使得非正规金融难以满足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部分南方产业群集调查,非正规金融的比重已逐年下降,来自正规融资创新机构的贷款则逐年上升。
据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的研究资料表明,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融资创新收益分别占到我国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可见,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的内源性融资渠道。想了解更多敬请点击尚普咨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