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关于教育是否可以产业化存在巨大分歧,但是教育机构尤其是教育培训机构的产业利润有目共睹。所以教育投资还是被很多人所接受的,那么教育投资分析应该怎么做?
根据尚普咨询的专家预测,未来三到五年,中国教育行业还将处在跑马圈地的时期,最终必然出现全国范围内的行业巨头。因此目前教育行业的中小企业依然有机会发展壮大,成为未来行业的领头羊产业“化”之辩关于教育产业是否产业化的争辩由来已久。反对者主要从教育的公益性出发,在价值层面质疑产业化、市场化的主张。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曾明确表示,“教育产业”与“教育产业化”,一字之差,差之千里。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产业化”就是赚钱和盈利,而教育产业首先应该遵循的是公益性的原则。这些都影响到教育投资分析。
然而,支持者却认为,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的引入,使我们认识教育既具有公共性,也具有私人性,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提供的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公共性部分由政府购买,私人性部分作为个人的自我投资,由受益者个人购买。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也具有提供教育服务的交易性质。对国家而言,教育不仅是一种公益事业,而且还是具有很高经济回报率的战略产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打破封闭,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建立经费多样化的渠道。
在许多国际组织的统计分类中,教育均被列为“服务产业”、“第三产业”。但没有人能够否认的是,教育的确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在于,这一行业提供的产品是教育,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年轻人。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基本态度,是承认教育具有产业属性,尤其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留学教育等。教育具有某种产业性质,教育需要引入部分市场机制以增强活力、提高效率,个人分担一部分教育成本等概念应当说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争论主要在教育产业“化”与不“化”的认识上。
但不论争论如何激烈,做好教育投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现实的情况是,现有的参与者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教育的需求。虽然很多教育家认为“教育产业化”是对教育的摧残,但“教育产业化”却被商人看做是一块美味的蛋糕。(更多有关教育投资分析请关注本站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