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个月时间,重庆相关国企“婚事”不断,真真假假,都触动着资本市场的敏感神经。
先是城投公司拟借壳渝开发(000514)整体上市的消息在坊间流传。渝开发出现异动,短短两天内涨幅超过12%。6月24日,渝开发发布公告:公司暂不具备战略扩张的条件,未来三月内不会策划重大资产重组、股权转让等重大事项。
在渝开发发布公告的一个星期前,重庆百货收购新世纪的说法得到验证。
6月17日,重庆百货宣称,拟以37.25亿元资金全面收购新世纪百货。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自2009年商社集团与重百资产重组方案报送证监局审批以来,占据重庆商社业务份额八成的超市、百货和电器三大板块整合上市步伐不断加快。
再往前一周,嘉士伯、华润雪花、百威三雄关于重庆啤酒股权之争尘埃落定。6月11日,重庆啤酒发布公告,嘉士伯啤酒香港有限公司以23.84亿元收购重庆啤酒集团转让的重庆啤酒12.25%股本。由此,嘉士伯将以合计29.71%的股权成为重啤第一大股东。
毫无疑问,整合概念堪称今年重庆板块中的一大重头戏。西南证券研究员胡海浪对此深信不疑。
胡海浪看好的,是太极系三只股票———太极集团、西南药业和桐君阁。他在调研报告中写道,“太极集团重组只是时间问题。”
事实上,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有关太极实业(集团)欲整合其旗下医药资产,将西南药业和桐君阁净壳出售的消息,就不断在坊间流传。
虽然此后太极集团发布公告称,截至目前,公司未对控股子公司桐君阁和西南药业的净壳出让做准备。但在胡海浪看来,只要猜宝游戏没有最终揭开盖子,市场就有其想象的空间。“太极系的股票,注定了不会寂寞。”
一连串股票的不寻常波动,只是暗流涌动下重庆板块整合浪潮的一个缩影。2010年2月,重庆市国资委宣布38家市属国有资产总额突破万亿元大关,计划2012年前完成上市申报工作的20多家国企,以何种途径达到整体上市目的,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整合,国企改革新趋势
2008年,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撰文《国有企业改革三部曲:从扩权让利到战略性重组》并认为,自1978年以来,我国国企改革经历了扩权让利与承包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三年脱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三个阶段。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重组,是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2010年2月,在上海市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介绍了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他透露,上海市国资委已经圈定了下一批即将重组的国有企业名单,上海2000亿元国资重组正蓄势待发。
专家认为,除了商贸、地产、医药等传统板块有看点,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将迎来机遇外,现代服务业和世博会倡导的低碳经济将成为热门。
卷入重组“风暴”的不止上海市国资委一家。2010年初,重庆市长黄奇帆在北京大学光华新年论坛演讲中总结出重组的十五条“军规”。他认为,重庆上万亿国有资产掌握在38个集团老总手中,资产优化配置、重组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只要把重组融会贯通,就能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创造新的业绩。
事实上,近一两年来,重庆市国资委不断传出国企整合可能加速的信号。早在2009年全市国资工作会上,市国资委主任崔坚透露,未来三年,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将整合至25户,户均资产达到400亿元以上,逐步形成以1000亿产值为第一梯队、500亿产值为第二梯队的金字塔形梯次的国有集团体系。
曾经担任市国资委副主任的范文仲表示,通过“渝富模式”、“百亿集团工程”,重庆国资改革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的重组工作。通过“八大投”模式,完成了第二阶段融资任务。“如今国有企业的工作重点是,按《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属国有重点企业整体上市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国企整体上市”。
继西南证券重钢集团、机电集团之后,首批七大国企计划在2010年内完成上市程序。
2010年3月,水务集团已在上交所上市。目前重庆银行a股ipo步伐加快,四联集团、商社集团、建工集团已进入报批或审批程序,能源集团、重庆国信引入了战略投资者。
纳入上市第二梯队的国企阵容强大。它们分别是化医集团、轻纺集团、农垦集团、江北嘴公司、高速集团、水投集团、港务物流集团、交运集团、粮食集团、国际集团、重庆农商行、三峡银行、渝惠食品集团等。
按照市国资委计划,2012年,除少数特殊行业外,将陆续推动适宜上市的20多家市属重点国企实现上市。重庆国企改革进入提高监管效率、转变发展方式的“深水区”。
两江成重组密集区
“乌鸦变凤凰”,是资本市场对企业重组的形象比喻。有数据显示,拥有32家上市公司的重庆资本市场,近十年来控制权变动的并购重组次数高达38次。不涉及控制权变动的重大资产重组有11次,重庆上市公司中发生并购重组的占76%。经过适当重组,不少企业脱胎换骨,甚至得以转变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
重组上市,成为重庆国企发展的新契机。一个具有明显说服力的数据是,市国资委直接监管的38户市属国有重点企业集团中,资产过百亿元的已达20户。化医集团、机电集团等一批资产过百亿企业集团在此次整合中诞生。
以建工集团为例,2006年建工集团与城建集团“联姻”,使得建工集团有了进军桥梁、隧道等建筑高端市场的资格,迅速跻身百亿集团行列,稳坐西部建筑业龙椅。
“重组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商社集团董事长邝正平说。重庆百货、新世纪即将进行的整合,将有助于两家企业开拓外地市场,整合将使两家企业构建高效的物流、采购等平台,消除同业间的恶性竞争。
2010年5月,两江新区获国务院批准,并于6月正式成立。两江新区的获批,让不少头脑敏捷的人已把这个热门话题和国企重组联系起来———重庆国企整合,会不会成为两江新区产业调整的加速器?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计划2012年前实现上市的20多家市属国有企业中,与两江新区有关的国有企业几乎占据半壁河山———比如港务物流集团、四联集团、建工集团、能源集团、化医集团、轻纺集团、高速集团、重庆农商行、渝惠食品集团、江北嘴开投等等,甚至计划在香港借壳的对外经贸集团,总部都位于两江新区都市综合功能板块、现代服务业板块。
市外经贸委有关人士认为,两江新区挂牌成立,为重庆化工迎来高速高效的发展良机。两江新区重点打造的五大产业集群,将对化工产业的发展带来“链式反应”,给化工等众多相关联产业带来巨大商机。作为重庆化工龙头企业化医集团,已制订了打造千亿元产值规模行业巨舰的宏伟目标。
此外,除了重庆化工研究院、重庆川庆化工厂等化工企业本身位于两江新区,化医集团总部、所属盐业集团总部、紫光化工股份公司总部及紫光化工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等,已相继入驻两江新区中的北部新区。
重庆港九是两江新区先期整合的领头羊。重庆港九(包括重庆九龙坡码头、江津码头、蓝家沱码头在内的主要码头,目前吞吐量约有700万吨。2009年,控股股东重庆港务物流集团拟通过资产置换及定向增发的方式将包括寸滩集装箱公司和化工码头公司部分股权等在内的港口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一旦近10亿元资产注入完成,重庆港九的年吞吐总量将超过2000万吨,吞吐能力扩大2倍,成为重庆港口码头的绝对龙头。
按照两江新区发展规划,寸滩保税港区将成为重庆未来航运的物流核心区。寸滩保税港区加上两路保税港区,将为重庆带来超过5000亿元的保税仓储、保税物流产值和2000亿元出口加工产值。
重组的
“哥德巴赫猜想”
重庆正迎来资本市场的又一个重组高峰期。现在的焦点是,哪些国企可能与重组有缘,并因此受益?
不妨听听分析师们的“哥德巴赫猜想”———
化医集团和轻纺控股集团相关的建峰化工、渝三峡a(000565)和上海三毛存在资产注入预期;可能成为壳资源的上市公司,还可能包括st渝万里、st四维控股、重庆路桥。
笼罩在强烈重组预期光环下的还有涪陵区国资委监管的太极集团。早在去年,市场一度传闻太极系有意将旗下两公司的壳资源出让。今年一季度,有关太极系整合的传闻再度浮出水面。更有国内媒体报道,太极集团可能被并入同属重庆国资的化医控股,并与化医控股旗下的其他医药企业共同组建一个庞大的重庆国资医药旗舰。
不管化医集团如何谋求上市,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为在2015年成为千亿集团,化医集团已提出,围绕“销售收入上千亿、利润上百亿”目标,重点打造销售收入200亿元级的企业2个、100亿元级的企业2个、50亿元级的企业6个、30亿元级的企业4个、10亿元级的企业4个,实现化医集团从控股集团向产业集团的转变。
经济总量和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不强成为化医集团的一个困扰。截至去年底,集团内年销售收入达到70亿元的企业只有重庆医药一家,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的企业有建峰化工和紫光化工。由此,分析家们判断,与化医集团有关的医药、化工领域整合题材值得关注。
具有重组潜力的还有电力行业。2009年8月12日,涪陵电力实际控制人涪陵区国资委宣布停牌谋划重大资产重组。但是9月14日,涪陵电力复牌并宣布条件不成熟重组搁浅。此后,不少人注意到一个细节———通过国资的无偿划拨,涪陵电力的实际控制人,已由涪陵国资委变更为重庆电力公司。
不管国企整合形势如何发展,海通证券首席分析师陈露判断,“2010年及更长时期内,重庆国资的重组将是重头戏。”
本文来自:尚普咨询 隶属于投资项目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