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北大型国企纷纷与央企合作发起设立pe(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凭借发起方的雄厚实力,完成融资可能问题不大,但在给钱之外,pe能多大程度成为企业的“孵化器”,进而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
单纯给钱,还是当“孵化器”?
优秀的pe不仅能提供融资,更能从企业战略发展、营销渠道建立等多方面给予指导,以推动企业发展。如蒙牛、百度、南孚电池等企业迅速做大的背后,都有国际大型pe的身影。“现在我们比较担心的是,pe管理公司能否吸引到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一近期准备设立pe的湖北国企高层对记者透露,如果不能介入企业经营,那么我们就完全蜕化为单纯的财务投资了。
按国际pe生存惯例,投资人最终的回报取决于所投资企业上市后的溢价,并不依靠分红生存。
“投资人对基金管理方的能力没底,如果要到5 ̄7年所投资企业上市后才能获取回报,显然是不愿冒这种风险的。”担任多家创投企业法律顾问的湖北山河律师事务所律师闵彤认为。
而投资人这种倾向,反过来也会影响湖北大型pe的投资方向。“我们的投资,肯定吻合政府产业引导方向。”上述国企人士认为,但一些高科技产业,可能短期内很难产生回报,如果投资人又追求短期盈利,其中确实存在矛盾。
在闵彤看来,如果这种矛盾调和不好,可能最终pe的投资方向会更加逐利,进而可能违背pe成立的初衷。
如何避免变成政府融资平台
地方性pe要支持地方产业发展,但手握大资本的潜在投资人也不可避免担心,pe是否会变身地方政府的融资工具。
记者了解,近期湖北有意设立的国企系pe虽然都将成立新公司进行运作,并和母公司在企业管理、财务上完全独立。但多家国企在设立pe时都明确要求,未来募集的资金,至少有50%甚至80%的资金要投向本省企业,同时限制投资行业,而真正市场化运作的基金不会设立如此多的限制。
安邦咨询研究员李浩认为,继政府投融资平台银行信贷受限后,通过资产整合、成立pe都可看成其融资突围的种种途径。“实际上,将资金运用于高速通路建设等回报预期良好的项目,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关键是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避免国资独大。”
闵彤则认为,“只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地方性pe才能吸引大资本关注,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蓄水池。”
本文来自:尚普咨询 隶属于投资项目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