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上海近日将出台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操作指南”。这意味着,年初“破冰”的上海qflp政策进入实质运作阶段,而凯雷复星等三家股权投资管理企业也已首批获得结汇额度。
据悉,京津沪渝等地一直在推动其所在地的pe(股权投资基金)政策的突破,以吸引更多国内外pe机构落户。这些地方层面的政策和全国层面的政策正在触发pe机构的热情。
领先
上海qflp率先进入实质运作阶段
今年年初破冰的上海qflp政策将进入实际运作阶段。《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权威渠道最新获悉,上海市即将出台一份具体的qflp“操作指南”,而目前注册于上海的三家外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凯雷复星、百仕通和德同资本成为首批获得qflp额度的股权投资企业。
针对日前媒体关于“上海qflp政策换汇流程即将出台”的报道,权威人士对记者表示,作为1月上海出台的《关于本市开展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工作的实施办法》(下称《实施办法》)的补充,上海市金融办确将出台一份文件对具体的操作层面进行规范。不过,这份文件的内容将在《实施办法》框架内,在具体政策设计上没有添加新内容。“很可能就在这一两天内正式对外发布。”该权威人士称。
qflp是对我国现行外汇管理制度的一个突破,因为根据2008年8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的142号文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除另有规定外,不得用于境内股权投资,这意味着含有外资成份的基金在投资境内企业时需经过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一事一批”,且投资领域也受到很多限制。而根据《实施办法》,试点企业可以申请一次性的结汇额度,再进行投资,这意味着参与试点的境外股权投资基金(pe)有了一条投资境内企业的“直达通道”。
清科研究中心报告分析称,现阶段,我国人民币基金lp(有限合伙人)主要是政府财政(政府引导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民营资本(民营企业/富有个人)。其中,政府资金往往行政色彩浓重,民营资本资金规模较小、持续性不足,而我国地方养老金、企业年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拥有庞大资金存量和投资能力的大型机构投资者由于国家现行政策的制约尚未能参与到我国人民币基金的募集之中。“lp匮乏是制约人民币基金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实施办法》的出台、海外大型机构投资者的准入将是人民币基金下一轮发展大潮的助推器。”清科报告指出。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此次上海试点的整体结汇额度为30亿美元。“并没有一个整体额度的限制,不过国家层面对额度的审批还是非常谨慎的。”该权威人士称。而凯雷复星、百仕通和德同资本三家获得的额度,目前也尚不可知。美国谢尔曼?思特灵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新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目前看来,《实施办法》的象征意义可能更大些,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不过对于极度渴望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pe大佬来说,目前的额度可能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