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泡沫,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坐在深圳市中心56层的办公室里,陈文平深信,因为曾经纠结于这个“有没有泡沫” 的问题,他也许已经错过了一波5年来最难得的互联网行情。
尽管并非“圈内人”,但作为深圳某私募基金的研究副总监,陈文平以个人身份关注港股、美股中的中国互联网概念股已经7年。上一次出现这样的机会是2006年,2000年互联网泡沫爆发的6年后,他在市价10港元时入手腾讯的股票,此后这只股票一路高走,如今的价格是221港元。
去年底优酷上市后,陈文平又开始考虑出手了。4月初,他专程从深圳飞到北京,参加一场关于新浪微博的估值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到无以复加,很多发言的专家都认为,以新浪为首的中国概念股将为整个互联网股票带来一波红火的牛市,甚至会一直把牛气延续到2012年的facebook上市。
不过,陈文平当时犹豫了。“这些股票的盈利能力并不差,价格也未达不可理解的程度,未来2~3年应该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但说实话他们的商业模式不怎么好,定价也毫无疑问的不便宜。”半个月之后,新浪的股票从当时的100美元出头,一路狂飙到140美元,最近才回落到120美元左右。但陈文平已不会再入手,“现在肯定太贵了,时机已经错过了。”
和陈文平不同,吕小九在新浪股价90多美元时买入,又在90多美元时将其卖出,他却没觉得有什么遗憾。和陈文平的经历差不多,吕是北京某私募基金的研究总监,也炒过百度、腾讯的股票,凑巧的是,在那场新浪微博的讨论会上,他当时就坐在陈文平的对面。
现在回想起那场讨论会的狂热气氛,吕小九还是觉得不可思议,“投机气氛太浓了,他们的估值根本不对。我当时就搞不懂,一个公司的股价核心在于盈利能力评估,百度有研发和销售能力,腾讯有商业模式,但我们谈的那些股票,他们究竟靠什么赚钱?”
尽管后来股价走势证明卖出是个错误决定,但吕仍拒绝改变他的观点。“现在的热度明显和两个月前不一样,股市的中国概念股已经拐头向下,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吕说。
5月14日出版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用一篇封面报道印证了吕小九的忧虑。这篇名为《新科技泡沫》的文章说,中国的网络创业企业,或者任何与中国有瓜葛的互联网公司,都在一窝蜂地忙于去美国发行股票,投资者追捧他们,并希望所有的新晋互联网公司都能表现得和facebook一样好。但后者的融资金额远高于美国同行,他们的风险也同样高——这些投资者追捧的被称为“中国概念股”的互联网公司,也许将令今日的繁荣景象,像2000年那个美丽的互联网泡沫一样,最终破裂。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