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因西部矿业(601168)而起。
“被告想将一亿元的提成,作价为几十万施舍,对待为他们赚取了超过20亿元利润的贡献?”6月14日中午,记者见到了亿元提成纠纷中等待浦东法院判决的原告方张安平。
西部矿业上市后的喧嚣和争夺还没有终止,在高盛漩涡刚刚沉寂之后,另一场利益争夺战正在上海上演。这一切都源于西部矿业上市的巨大财富效应,以及财富如此轻而易举、唾手可得。
身为项目操作员工的张安平,认为利益分派不公。根据协议,西部矿业投资方上海工业外贸要付提成总额近1亿元。但张安平在项目完成后辞职,工业外贸拒付亿元提成。
2010年11月,双方因此闹上法庭。随着此案一审二次开庭审理后,西部矿业上演的曲折的投资路径,以及隐秘的利益环节正清晰呈现。
1. 纠纷事发
2011年5月12日,张安平诉工业外贸一案第二次开庭。
张提供给法庭的大量证据里,包括前期的文本往来,电子邮件往来,以及后期补充取证的录音材料。力证上海工业外贸公司是西矿的实际投资人,并有其后期卖股票获利证据。
2004年2月张安平担任工业外贸有色部经理通过朋友陈桐胜获悉西矿股权投资项目。因为多年有色金属的期货现货经验和人脉,使得张安平非常看好这个项目,在报工业外贸领导批准后,于2004年3月底前完成了对西矿的投资,并于2004年5月28日拿到了西矿股权登记证。该项目中,陈桐胜成为工业外贸投资西矿项目的投资顾问方。上海联创成为项目投资管理方。
西部矿业从2003年开始启动私募计划,引入了国内外的投资公司参股。北京安瑞盛科技、上海安尚实业、高盛集团即是此时进入。工业外贸入股西矿事项由张安平负责操作。张安平与工业外贸签订了劳动、绩效、项目提成等合同。
“当时有领导想出售股份,我力劝他们持续持有,因为当时上市计划已定,那是一个财富富矿。”张安平说着说着,原本淡定的情绪马上激烈起来,“早知道,当时就任其出售,也不会落到今日对簿公堂的地步。”
2005年7月,张安平提出辞职,3个月后,办理了辞职手续。
此时,西矿项目已为工业外贸带来2004年700万人民币的分红。在这辞职的前后,张安平多次找工业外贸相关负责人讨论西矿项目奖励兑现情况。
印象深刻的是,2005年8月11日,张安平向工业外贸提交了第一次的书面申请,时任法定代表人的丁正浩明确表示:现在公司资金困难无法兑现等将来西矿上市后再履行,和你离不离开公司并无关系。
2007年7月12日,是张安平最激动的一天。他收到了当时时任工业外贸总经理的丁的电话,至今还清晰记得:“你的西矿上市了,我们总算对集团(指‘上海工投’)有交代了。”
西矿上市后每股13.48元开盘,首日收盘价达到32.84元的价格(比招股价溢价144%),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西部矿业的私募获得了近100倍的投资收益。
按照张安平与工业外贸公司签订的“2004年公司部门承包协议(试行稿)”,张安平最高可拿到8000万奖金。
张安平2005年辞职后,一直惦记着奖励这回事儿,他知道这是一大笔钱,其间多次跟工业外贸联系提成一事。直到2010年8月底,他得知公司已经从2010年年初多次分批兑现该项目涉及的几个外部协议,累计兑现协议总金额超过7000万美元。公司员工引进西矿项目上市后,福利待遇大幅度提高,办公场所也重新添置和装修。
2010年9月,张安平找到公司现法人总经理,提出按照外部协议分期分批兑现提成。
张安平说,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承诺奖金一定要给的,但要按照协议兑现,是很难办的,“因为他们是国企。”
张安平透露,对方一共拿出1000多万作为项目奖金,奖励张安平和时任总经理与财务总监,大约50人左右,张安平获得的提成约为40万~50万元。
张安平闻此决定,当即否决,“凭什么外部协议超过7000万美元都非常爽气地兑现了,和我的协议就不能兑现?”
之后,张安平与工业外贸又通过多次沟通无果,便起诉到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请求法院判令工业外贸根据与张安平之间的《2004年公司部门承包协议(试行稿)》和西矿已经变现后的净利润,支付提成奖金8000万元及相关提成奖金额的25%经济补偿金2000万元,总计1亿元。
对于此案的具体说法,记者联系了工业外贸相关负责人,称并不知晓纠纷一事。记者要求其提供知情人的联系号码,称采访“需要走程序”。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