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滨海新区第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政协滨海新区第二届一次会议也于昨天开幕。这是滨海新区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的首届“两会”。记者从会上获悉,新区生产总值4年来保持平均增速21.6%,2014年预期生产总值增长17%,将完成6大重点任务,深化政府改革,建设美丽滨海,改善民计民生。
这6项任务包括进一步推进重点区域开发、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重点内容有,全力推进160个重大制造业项目建设,新开工140个重点项目;新增20家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实施40项自主创新重大项目,促进100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优化整合经济功能区,合理调整街镇区划,增强街镇和功能区的发展竞争力;全力实施“美丽滨海·一号工程”,启动建设b1、z4、z2轨道交通线;整修25条道路、30个社区;新建、改扩建20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改造提升8所高中校;新建社区健身设施40处;启建第五中心医院二期工程,建成新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一期、天津医科大学空港国际医院一期工程;新建15个日间照料中心、2家老年配餐中心等。
新区八大产业占比达九成
滨海新区“两会”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重要议题。目前,滨海新区已累计实施566项重大工业项目,八大优势产业占全区工业比重达到90%。
汽车及装备制造规模突破5000亿元,石油化工突破3300亿元,电子信息突破2600亿元,粮油轻纺突破1600亿元,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1500亿元……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是新区对“以质取胜”的持之以恒。通过狠抓大项目、小巨人、楼宇经济,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新区目前已基本形成高端高质高新化现代产业体系。
从今年起,新区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同步提升现代服务业,调优第一产业,率先打造经济腾飞“升级版”。重点建设10个国家级、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构筑24条高端制造产业链,实施“引爆东疆”计划等一系列大胆尝试,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
新增9个市级循环经济试点
记者从滨海新区“两会”上获悉,滨海新区正在全力推进“美丽滨海一号工程”,做好“新”这篇大文章。今年以来,新区已投入超百亿元用于生态城市建设,下定决心使新区的城市功能、市容市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目前,新区开展大规模市容环境整治工程,综合整治道路21条、社区19个;新建、改造公园6个,新增和提升绿化面积512万平方米;城镇污水处理率超过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7%;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等12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新区还将全力实施“四清一绿”行动。通过坚决关停并转严重污染企业,打击查处污染环境违法犯罪,铁腕治理“三黑”;实现城区雨污分流,修复河口生态系统,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片区;对全部城区道路、社区进行综合整治,重点整治66条主干道路、147个社区、922万平方米旧楼区;打造于家堡、响螺湾、msd商业商务建筑集群和海河两岸景观带,使新区天更蓝、水更净、地更绿、景更美。
十大民生工程开工62项
记者从滨海新区“两会”上获悉,新区连续四年把8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使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目前,新区启动总投资300亿元的“十大民生工程”,实施259个民生项目,首批62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今年以来,新区53个社区服务站和7个社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新建、改扩建学校和幼儿园15所,成为全市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区城乡居民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72%和9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9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00元。
新区将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民生领域,向农村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其中,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完成5万平方米危陋房屋改造,保障性住房占住房总量比例提高到38%;建设老年养护院、残疾人托养康复服务中心等12个民政重点项目,新建82处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