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条措施重塑项目审批流程,缩短时限75%以上,努力成为国内项目投资建设审批事项最少、效率最高的城市之一,2月28日《中山市项目投资建设审批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并提出这一目标。
中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中凡表示,项目投资建设审批体制是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的深水区,是体制机制创新重塑的硬骨头,影响大局,事关长远。“只有改革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不改革就只有死路一条。”
项目投资项目审批缩短75%以上
据了解,现阶段中山项目投资审批体制远远落后于广州、东莞、顺德等珠三角城市,在博采众家之长后,中山确定了“还权于市场、放权于企业、分权于中介”的改革方向。
谢中凡介绍,《方案》通过14项系统性、全流程的体制改革实现项目审批流程再造,重点在于“四个转变”路径,即推动项目审批由“串联办理”向“并联办理”转变、推动项目管理模式由重事前审批向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公共资源由行政性配置向竞争性配置转变、技术性审查主体由行政部门向委托中介机构转变,实现审批标准化服务。
《方案》提出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实现社会投资项目从选址到开工的审批时限由原来约260个工作日缩短到55个工作日以内,时间缩短78.8%;政府投资项目从批准项目建议书到批准开工的审批时限,由原来约300个工作日缩短到75个工作日以内,时间缩短75%。
行政审批窗口实行物理集中
早在2009年,中山已提出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网上办事大厅效率一度领先其他城市,不过当时中山寄希望于线上并联审批,多年来已不合实际,渐渐落后于其他城市。因此中山本次改革着重提出审批窗口物理集中,即设立市行政服务中心,将各部门审批职能实行集中改革,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行政审批服务体系。
谢中凡介绍,《方案》对行政审批职能部门实行“三集中、一分开”改革,即在不新增机构编制的前提下,除特殊部门外,其他部门原则上将所有的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承担行政审批职能的科室先向本单位办事窗口集中,下一步再进驻到市行政服务中心,所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向网上办事大厅集中,推行审批权和监管权分开。
根据计划,作为集中审批办公点的市行政服务中心还在选址中,3月15日将完成各职能部门“三集中、一分开”的工作,4月份开始在运作,由牵头单位人工黏合各部门审批,争取在8月底完成市行政服务中心组建并投入使用。
设立咨询窗口让企业少走冤枉路
中山市发展改革局局长黄桂光表示,此次改革的核心措施是“咨询、并联、分离、合并”四个关键词,其中一个突出亮点是设立项目咨询服务窗口,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项目审批前的现场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和群众报批往返的次数和时间。
《方案》提出,如果申报单位所送来的审批材料不齐全、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立项阶段的窗口就会引导项目申报单位到咨询服务窗口,辅导项目申报单位,如何向相关部门取得立项的要件。如果项目申报单位所送来的审批材料齐全、符合规范要求的,立项阶段就由市发展改革部门统一接受后分别向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转送,各部门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对材料进行初审,转入受理审批阶段。
黄桂光介绍,项目审批前期的咨询辅导室保持受理审批流程运转的重要基础,这个环节不计入审批时间,但通过优化和加强咨询辅导服务,可以更加有效促进审批效率提升。
启动新一轮城市规划解决市镇矛盾
规划是行政审批的第一步,但有企业提出,由于中山市的总规划与各镇区规划不一致,项目报建容易受到影响。
中山市规划局局长张珂介绍,由于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与镇区的总规划编制主体不一样,规划审批主体也不一样,造成市镇两级规划矛盾一直存在,在原则上镇区的规划要服从市的总规划,但在具体操作中一直存在难点。
对此张珂表示,目前中山正在启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2013年规划部门已征求有关镇区的意见,将向省政府乃至国务院提出报批,通过这种修编,可以解决市镇两级规划一直存在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