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是指企业在发展扩张中筹集所需资金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战略调整、产业扩张、现金周转等方面的需要。短期资本通过货币市场筹集,长期资本则通过资本市场筹集。
企业融资方式指的是企业获取资金的形式、手段、途径和渠道。
我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条件下,企业融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建国初期,我国的资金配置模式是照搬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资金作为稀缺性经济资源,国家始终保持分配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国家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模式,收入全额上缴国家财政,支出所需资金由政府全额拨付。在这种融资管理体制下,企业的融资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的融资财务行为属于被动接受型。
从1979年开始,政府在部分地区和行业试行“拨改贷”制度,到1985年开始对所有具有偿还能力的建设项目实行拨改贷。财政主导型融资模式宣告结束,形成了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国家由出资人身份转变为债权人身份。
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政府从过去的对信贷规模和利率的严格控制转变为中央银行通过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和利率等金融杠杆来调节社会资金配置,银行贷款的比重不断提高,在企业的融资结构中占有主要地位。在经济运行中形成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方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了银行对企业资金供给的“拨改贷”,在我国《“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规定了我国的企业融资方式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银行贷款成为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来源。
我国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企业融资方式,在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产权皆为国家所有,受政府行政指令的干预,我国国有银行对作为债务人的国有企业没有起到应有的监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股份制被引入国家融资体系中,希望借此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强化市场约束,股票市场也由此产生并发展起来。
自20世纪90年代初股票市场设立以来,经过10多年的时间,股票市场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的总量不断增加。我国的企业融资模式在银行融资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